在本周胶着的市值排位争夺战后,芯片企业英伟达终于超越微软,登上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宝座。美东时间6月18日,英伟达收报135.58美元/股,较前一日上涨3.51%,总市值达3.34万亿美元。微软市值达3.32万亿美元,苹果则以3.29万亿美元排在第三位。
今年以来,英伟达的股价已累涨超170%,公司市值也大增2万多亿美元。从2万亿美元跨入3万亿美元市值的大关,英伟达仅用了96天,相较而言,微软和苹果分别用了945天、1044天。
美国韦德布什证券的分析师Daniel Ives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未来一年,英伟达、苹果和微软将成为科技领域4万亿美元市值的争夺焦点。更有乐观的分析师预测,英伟达的市值在之后一年可能涨至5万亿美元。
英伟达是AI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投入到AI军备竞赛中,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不可或缺的是GPU等芯片,而英伟达扮演的正是卖铲人的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AI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主要客户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需要斥资数十亿美元购买英伟达的芯片。
当英伟达还在不断书写增长神话时,一些投资者却警惕了起来,忍不住将英伟达与互联网泡沫的典型代表思科进行对比。在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思科就是当时的卖铲人,供应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在2000年,思科的市值曾一度涨至5550亿美元,也曾超过当时的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一年后随着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其市值跌破1000亿美元,至今也没有重返巅峰。
方舟投资创始人兼CEO Cathie Wood此前曾通过思科的经历警示英伟达可能重蹈覆辙,面临着增长放缓的风险。“如果没有软件收入的爆炸性增长来证明GPU产能的过度建设是合理的,我们将毫不惊讶地看到支出的停顿,从而加剧过剩库存的修正,特别是在占英伟达数据中心销售额一半以上的云客户中。”她表示。
加大对AI的投入已经是科技巨头们财报里的共同主题,英伟达毫无疑问能从中获利颇丰。但巨额的支出和仍在探索中的商业化变现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让这场AI浪潮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变得无法确定,科技公司也可能因业绩承压而选择撤退。
今年4月,Meta在公布一季度财报时表示,为支持AI产品开发及数据中心设施建设,将全年资本支出从300-370亿美元上调为350-400亿美元,同时二季度的业绩展望也不及预期。CEO扎克伯格承认,Meta正在加码构建AI大模型和AI服务,但这些新产品尚未商业化,需要多年周期才能拓展到有利可图的服务中。
即使是行业领军者OpenAI,目前也仍处于亏损状态。其CEO Sam Altman此前称,随着OpenAI开发更复杂的模型,预计支出将继续超过收入增长,可能还需要筹集数百亿美元才能覆盖这些成本。
但英伟达和思科的处境并不完全相同。摩根士丹利在3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当前的AI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英伟达还未接近市场顶峰。思科在2000年的收入增长率为59%,预测市盈率却高达138倍。英伟达目前的预测市盈率约为52倍,最新的收入增长率则达到262%。
此外,思科主要从事的是硬件业务,但英伟达除了GPU芯片和显卡等硬件产品,还拥有强大的软件平台CUDA,共同构筑起坚实的护城河。投资管理公司Baron Capital的副总裁兼投资组合经理Michael Lippert告诉Bloomberg,英伟达不仅仅是芯片销售商,还提供系统,其专有软件和开发生态系统是成功的因素。
虽然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未来竞争将会加剧。英特尔、AMD、ARM等芯片制造商正在奋力追赶,推出性能对标英伟达的AI芯片。微软、谷歌等主要大客户们也希望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正在加紧自研芯片。英伟达留意到,占少数的巨头客户贡献了较多的销售收入,同时也会带来更多风险,希望能将业务发展得更多元化。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扩展至各国家主权、消费互联网公司、汽车制造商及医疗保健客户,这些机会可能会在云厂商之外“创造多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垂直市场”。
但英伟达也不能免受外在客观因素影响。美国自2022年起实施了一系列AI芯片出口限制措施,禁止英伟达将最先进版本的芯片出口到中国。中国曾是英伟达最大的市场之一,英伟达在Q1业绩会上透露,虽然向中国供应了不受管制的低性能芯片,但来自中国的数据中心收入仍较实施出口管制前大幅下降。
在美国国内,市值一路飙升的英伟达也引来了政府监管机构的注意。据《纽约时报》当地时间6月5日报道,美国司法部将牵头调查英伟达是否触犯反垄断法。同时联邦贸易委员也会牵头审查OpenAI、微软与其他AI公司的交易。
如果英伟达被认定存在垄断行为,将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业务拆分或调整等举措,削弱其在AI芯片领域的地位。但目前监管结果和执行措施都尚未明朗,英伟达仍有时间继续在AI革命中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