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由前卫艺术家组合文敬媛与全浚皓带来的全新展览《气象站》,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正式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生火》、《乌有乡消息:日蚀》和《移动广场》三大主题艺术作品,不仅带来别具一格的多感官空间体验,也全方位呈现了艺术家与设计、建筑、人工智能、哲学等跨领域专家的密切合作。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新展《气象站》
继《剧变生态》展览落幕之后,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为观众再次奉上环境与生态主题的艺术展览,不仅鼓励本土青年策展力量积极探索当下社会前沿议题,也通过引入国际活跃的艺术现场,带动更广泛的社会与公众关注,共同参与可持续未来的实践。
以后人类视角反思气候变化 助力未来可持续发展
作为从首尔到北京的系列跨学科合作研究和艺术实践,《气象站》从后人类视角审视了气候议题。展览聚焦于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类、非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围绕共生的理念,以全新视角和方式思考气候变化。在开幕现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还邀请来自各领域的嘉宾、学者围坐在《移动广场》的座椅之中,进行关于气候变化的分享与对话,这不仅是对展览《气象站》主题的呼应,也是各领域专家针对全球气候议题的探讨。现代汽车集团的艺术总监崔斗银,现代汽车集团机器人实验室的金泰浩,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丹青作为受邀嘉宾,与艺术家文敬媛amp;全浚皓围绕气候议题展开对谈。
自2009年起,文敬媛与全浚皓便以双人组合的身份开始探索,艺术在人类面对的多种挑战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通过拜访建筑师、设计师、科学家、诗人hellip;hellip;在创作的探讨与经验的交流中循迹关于艺术能做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答案。在《气象站》作品中,他们不仅通过人工智能、影像、装置艺术、绘画等多种媒介和科技,将主题式叙事融入多感官的空间体验,而且从各自视角和自身经验切入,共同构建了一个现实与非现实并存的想象世界,将目光聚焦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气候议题,让人们以全新视角看待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展览《气象站》采取了一种后人类视角,来探讨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全球议题,现代汽车集团艺术总监崔斗银表示,我们希望这个展览以及一系列相关讨论,能够搭建起多样化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并贡献于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大主题艺术作品 唤醒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文敬媛与全浚皓的作品《生火》以杰克middot;伦敦1902年发表的经典同名短篇故事为灵感,从一块石头的视角出发,讲述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关于数千年来地球的转变和气候变化的故事。同时,在四足机器人Spot的引导下,观众受邀进入一个充满神秘与未知的扩展时空,这里人类和非人类的界限不再分明,新的感官体验不期而遇。
装置作品《生火》
录像装置《乌有乡消息:日蚀》讲述了在无垠的海洋中,主人公只身一人依赖救援船奋力求生的故事。这不仅仅是关于生存斗争的叙述,更迫切地寻求通过弥合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鸿沟解决世界的根本性矛盾。
录像装置作品《乌有乡消息:日蚀》
打破艺术的舒适区,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跨学科领域,是文敬媛amp;全浚皓的工作方法,同时也在另一件装置《移动广场》中得以展现。该作品则由回收的塑料椅子环形相连而成,打造一个集体讨论与创意合作的参与式平台。自2012年以来,文敬媛与全浚皓与设计、建筑、科技、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紧密合作,为未来极具挑战的人类生存状况提出不一样视角的设想。
装置作品《移动广场》
作为文化艺术跨界实验基地,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致力于多领域艺术融合的开发与探索,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此次展览的作品《生火》中,现代汽车集团的机器人实验室基于此前和首尔大学环境研究生院教授郑秀钟以及BKID联手研发的成果,打造了一款轻型碳监测处理装置。实验室将该装置与自动控制模块结合,安装在波士顿动力开发的Spot机器人上。机器人Spot将在展览现场实时测量碳数据并参与现场表演。此外,文敬媛与全浚皓联合Workroom工作室设计师金亨珍共同创作了一份碳日历,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全球多个城市的开放数据进行重新解读。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